140年前,一位英国女士的日本自由行

  • A+
所属分类:英国火车通票
摘要

出版,不止是英国,在美国和加拿大也备受好评.1857年夏天她为… 今天,外国游客能以低廉价格购买日本铁路通票(JR RAILWAY …

 

文/雪之下

 

近年,随着日本政府大力推进观光兴国政策,2015年的旅日外国人总数达到了1974万人次,比2014年增长将近50%。签证条件放宽后,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不再受团体游的束缚,可以自由前往大都市以外的地方城镇、山间村落,并感叹其宁静闲适、安全清洁、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而本文将带读者回到将近140年前,见证一位完全不懂日文的英国女士长达七个月的日本自由行。明治11(1878)年4月1日,伊莎贝拉伯德(Isabella L. Bird)从苏格兰的爱丁堡出发前往纽约,横断美国后从旧金山坐船横渡太平洋,5月20日抵达横滨。此后她一路北上,成为历史上首位到达日光以北的外国女性并最终抵达北海道,返回东京歇息将近50天后又向西游览了京阪和伊势。回国后她将一路上寄给亲人的书信和画作集结成册,出版为《UnbeatenTracks in Japan: An Account of Travels in the Interior》(日文译作《日本奥地纪行》,以下简称《纪行》)。与此后到访中国时留下的《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中译名《1898: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一样,《纪行》至今仍是帮助我们了解明治初期地方风俗人情的重要文献,也能告诉我们,今天的日本自由行与一个半世纪之前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地方一脉相承。

 

伊莎贝拉伯德其人 

140年前,一位英国女士的日本自由行

图:伊莎贝拉的照片:(左)摄于18807月,(右)摄于18738

 

18311015日、伊莎贝拉伯德出生于英格兰北部小镇的牧师家庭。从小病弱的她,经常被父母带去郊游,并被传授地理、植物学等相关知识,四岁就开始学习骑马,有着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绘画天赋,这些都是她日后成为一名优秀旅行作家的重要基础。18岁的时候,她接受了脊柱肿瘤切除手术。为消解病症带来的精神压力,在医生的建议之下,1854年6月,22岁的她前往美国和加拿大,其漫长的旅行生涯从此拉开序幕。1856年1月,记载了这段旅程的《TheEnglishwoman in America》(《英国女人在美国》)经由约翰默里公司(JohnMurray edition)出版,不止是英国,在美国和加拿大也备受好评。1857年夏天她为了调查美国的宗教情况开始了再度访美,却在一年后因父亲去世而中断,此后一家搬至苏格兰。1866年母亲去世后,伊莎贝拉辗转于英格兰南部各地,在贫民街展开调查并企图改善相关的社会问题——这在当时显然是无解的难题,为此她变得神经衰弱,饱受失眠之苦。为了改变这种生活状态,1872年5月,她时隔14年再度踏上旅途,绕过好望角横渡印度洋抵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随后经由夏威夷,从美国西海岸登陆,穿越落基山脉最终于1874年1月完成这次世界环游。1875年2月出版的《The Hawaiian Archipelago: Six Monthsamong the Palm Groves, Coral Reefs, &Volcanoes of the Sandwich Islands》(《夏威夷群岛:椰林、珊瑚礁、火山,在桑威奇群岛的六个月》)不但描绘了与大陆不同的自然环境,更展现出受西方世界影响下日益变化的政治、宗教、文化状况,成为又一部畅销之作。其记述方式和构成,成为《纪行》的蓝本,而她的观察力和表达力,也得到了许多社会名流的认同。与夏威夷同样被西方近代化潮流席卷的日本,自然而然成为了她的下一个目标。

 

通行证:不平等条约下的“内地旅行”

 
140年前,一位英国女士的日本自由行

上:在中国近代史上也赫赫有名的英国公使巴夏礼 

140年前,一位英国女士的日本自由行

下:身后被誉为“口译元勋”的伊藤鹤吉

 

安政5(1858)年,幕府相继与美、荷、俄、英、法五国签订了包含最惠国待遇和治外法权的修好通商条约,规定开放神奈川、函馆、新潟、兵库、长崎五个港口、江户(后改名为东京)、大阪两个通商城市,外国人的活动仅限于这些开港开市地四方十里范围之内(日本的1里约相当于4公里,但具体的边界各地另行设置,四方十里不过是笼统的说法)。对明治政府而言,废除这些不平等条约自然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反观列强这边,不受约束的“内地旅行”甚至是内地通商则成为他们响应改约的一大理由。明治7(1874)年5月31日,明治政府出台《外国人内地旅行允准条例》,向遭遇海难的外国船员或需要前往赴任地的外国人雇员,有外国公使认证或许可的产业技术研究者、动植物地质调查人员、地理天文学者、需要前往温泉疗养的在留外国人、各国著名贵族大臣等发放内地旅行通行证(日文为“免许”)。大约在6月上旬,伊莎贝拉拿到了她的通行证。依照明治8(1875)年6月14日颁布的《外国人旅行通行证》样本,我们可以推测这上面写有她的国籍、姓名、身份、居住地、旅行理由、旅行目的地和行程、旅行期限和保证人等信息。根据《纪行》的记载,旅行理由为“疗养、植物调查及学术研究”。有趣的是,“一般外国人不能前往通行证上所记载的行程以外的地区,但这次哈里夏礼(Sir Harry Smith Parks,当时的英国驻日大使)卿为我弄到了事实上毫无限制的通行证”。虽然实证上还有诸多问题,但《纪行》的日译者推测,或许是巴夏礼被伊莎贝拉作为旅行作家的才华所吸引,希望通过她的文字将日本内地的情况传达给英国大众,同时也能成为改约谈判的一项佐证,所以特地为她申请了接近外交官权限的通行证。

与今天只有英文的签证不同,当时通行证以日文书写,但在外面的信封上,用申请者的母语写着十一条注意事项,意外挺人性化。其中规定获得通行证后30天之内必须出发、返回后5日内必须将通行证交还,如有意外需及时通知大使馆;住宿时需出示通行证,要配合巡警或区户长的通行证检查;不得从事商业活动、不得租借房屋滞留、不得狩猎等等。与此同时,前述《条例》还规定,外国人在内地旅行时需要雇佣翻译,以免语言不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伊莎贝拉最终以12日元/月(是当时警察起始工资的三倍)的薪酬雇佣了一位年仅18岁、身高不满150cm的男子——伊藤鹤吉。尽管没有任何名流的推荐信多少有些令人不安,但他能和伊莎贝拉毫无障碍地交流,还曾跟随英国植物学者查尔斯马里斯(Charles Maries)穿越东北地区抵达北海道,懂得如何制作标本,正可谓此行的不二人选。  

 

交通:在那个没有铁路的年代

 140年前,一位英国女士的日本自由行

图:《纪行》插图:伊莎贝拉所雇佣的驮马和人力车

 

有了通行证和随从,下一个课题则是交通方式。今天,外国游客能以低廉价格购买日本铁路通票(JR RAILWAY PASS),一定期限内无限次乘坐JR的各种线路,令生活在日本的人们羡慕不已。但明治11年,客运铁道仅有新桥=横滨、京都=神户短短两段,伊莎贝拉的旅行还是只能依靠传统的道路。起初,她计划购买马匹,但巴夏礼公使认为万一中途饲料不足或感染疫病反到不便,建议她使用内国通运公司(即今天日本最大物流公司日通的前身)的服务。

这里简略地介绍一下日本近代物流业的诞生过程。近世的宿驿(参见本期《江户时代的交通和旅行》)制度因其官营的特性,对官业务没有收入,导致财务上入不敷出,而且通过助乡制度在相邻近村落征收人马,严重影响这些村落的正常生产生活。新政府为了消解这些弊端,在明治4(1871)年5月颁布《陆运会社规则》,自东海道着手,废除各驿的传马所、助乡制度,改为民营的陆运会社,以同样的价格承接官民业务。与旅客货物运输相对的,江户时代另有传递文书的“飞脚”行业,幕府、诸藩、町人各自运营,递送效率低下且时有差错。明治4年3月,明治政府企图仿照英国建立国家统一的邮政制度,并首先在东海道沿线展开官营业务,随即遭到三都(江户、大坂、京都)定飞脚问屋的强烈抵抗,最终不得不与他们合作,作为将邮政收归官有的代价,以旧飞脚问屋组合为基础创设“陆运元会社”,官方强制各地陆运会社加入其中,使之成为全国一体的物流网络。明治8年3月,“陆运元会社”改名为“内国通运会社”,同时各地陆运会社随之解体,近代物流体系正式宣告成立(当然内国通运并非唯一的物流公司,长野、山梨等地区在近世商用的中马业基础上成立了完全民营的“中牛马会社”,但与这次旅行无关,在此不再细说)。

伊莎贝拉的行李包括1.8公斤葡萄干,少许牛肉干、巧克力和白兰地,惯用的马鞍和马辔,蜡烛、日本地图、数卷《日本亚洲协会纪要》、英日词典,简单的衣服、数枚垫子和毛毯,一个充气式橡皮浴槽、一张折叠床、一把折叠椅……总重约为50公斤,加上伊藤的行李41公斤,正好是一匹马可以承载的重量。一路上,伊莎贝拉或租借马匹、或雇佣人力车(需要三辆)、或雇船走水路,都可以委托内国通运公司解决,该体系“顺利、准时、明码标价(价格会因路况、饲料价格等调整,各地皆不相同)……在这一千二百余英里的旅途中,永远都那么有效率、值得信赖”。而到了北海道,经由巴夏礼公使的周旋,伊莎贝拉的旅行得到地方行政主体——开拓使的大力支援,由他们提供人力车和马匹。明治期的北海道被称作日本的“国内殖民地”,其制度和本州大不相同,有机会笔者将另行介绍。

 

住宿:现代无法想象的“脏”和“乱”

 

对日本的交通甚为满意的伊莎贝拉,却在离开东京的第一夜就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怖。“榻榻米柔软而富有弹性,上乘者极为精美,其价格与布鲁塞尔产的高级地毯相当。日本人以此为傲,如有轻率的外国人忘了脱掉肮脏的靴子直接踩上去会令他们痛心不已。但可惜的是——有无数的跳蚤寄居其中。”今天日本良好的卫生条件让我们错觉这干净也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其实不然。卫生条件的彻底改善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在明治初期,肮脏的井水、屋子里浓浓的霉味、传染病、夏天的蚊子和跳蚤都是旅行者的威胁。启程前在横滨的外国人给了伊莎贝拉各种建议,比如钻入睡袋或大量使用驱虫粉,即便如此“也只不过是一种心理安慰”。旅馆的客房里虽有粗糙的麻布蚊帐,但呈现霉变的绿色,有着严重的异味。伊莎贝拉在蚊帐下架起折叠床,本以为这个高度可以躲过地面上的跳蚤,不料一躺上去帆布的床面和支架连接处就被撕裂,床面不断下滑,丝毫没有起到作用,更有旅馆的蚊帐本身就布满了跳蚤,除了接受这个现实,根本没有其他办法。

除此之外,伊莎贝拉很快发现另一让她崩溃的事实——日本人似乎根本不懂“隐私”二字是什么意思。今天,交通工具上不让打电话,为了掩盖如厕时不雅的声音甚至发明了模仿流水声的“音姬”的日本人,在当时竟被人指责无视他人隐私实在让人有些意外。但仔细一想就能明白,我们今天住的温泉旅馆,和曾经的日式房屋并不是一回事。当时旅馆的房间,仅用襖(不透明的移门)或障子(纸糊的移门)隔断,它们“时不时地被无声地移开,透过间隙,有好多双细长地眼睛盯着我看……我还没法对陌生人信赖到可以在没有锁、没有墙、没有门的房间里安心度日的程度”!有些更差的旅馆,障子年久失修,满是破洞,从中能感受到邻人偷窥的视线。还有一次,店主特地安排了面对庭院的房间,本以为可以略为宽心,孰知村民为围观外国人,爬到隔壁楼的屋顶上、树上,一坐便是一整晚。但比起这些无声的偷窥来,更令伊莎贝拉难以入睡的则是各种噪音——隔壁宴会的三弦、谣曲、敲锣打鼓、醉酒后的大声喧哗,此外还有村里巡夜提醒人们防火防盗的巡查敲打拍子木发出的巨大声响,万一碰到神事祭奠更是整夜的吹奏个不停。

当然,如果每夜都是这样的遭遇,恐怕伊莎贝拉早已体力不支,病倒在旅途之中。所幸在外国人经常光顾的温泉乡,或是新潟、秋田等县厅所在地,还是能找到干净舒适的住处。尽管一路上在卫生和噪音上饱受折磨,但伊莎贝拉最终发现,第一个夜晚令她恐惧不已事情并未发生,财物没有被偷(有民俗学者认为当时的窃贼“盗亦有道”,不会对这类旅客下手),作为一名女性她也没有受到偷窥以外的威胁。在《纪行》的补述里她这么写道:“现在我可以自信地说,世界上除了日本之外再也没有第二个国家,能让女性不遭受危险和非礼、安心地旅行”。

 

印象:过渡期的日本社会

 140年前,一位英国女士的日本自由行

图:高桥由一绘「山形市街图」(山形县藏)

 

维新之后短短十年,江户、横滨自不必说,文明开化的新风也席卷了落后的东北地区,令远道而来的英国客人惊叹不已。著名的土木县令三岛通庸治下的山形就是其中的典型,伊莎贝拉在这里见到了漂亮的新道和石桥、繁荣的商业街、崭新的法院、师范学校、警署和医院,行政区建筑物高耸的白墙和周边低矮的灰色民居形成鲜明的对比,室内层高充足、光线明亮、通风良好,市场里竟然能找到价格低廉的高级香槟、啤酒和葡萄酒(但伊莎贝拉认为其中含有不健康的成分),政府机关人员自不必说,连制丝厂的女工也都身穿洋服(尽管他们刻意模仿欧式做派让人觉得恶俗)——维新政府以西方为范本奋起直追的劲头由此可见一斑。与此同时,我们又能见到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农村窘况。“连绵的山峰和山谷、森林和村落、无数的水田,还有贫困和勤勉、不净、荒废的寺院、倒塌的佛像、穿着草鞋的运货队列、漫无尽头的灰色道路、无语地注视着这一切地围观群众,这些画面混杂在我的脑海”,日本的农民并不懒惰,却因为重税和无节制的生育陷于贫穷,以及无知。人们不穿内衣,身上只有一件衣物而且从来不洗,晚上一家几口人挤在密闭的房间里,起床后棉被直接塞进壁柜一年都不会晒一次,孩子们为结核或皮肤病而苦却不知该如何治疗,以腌制品为主的饮食使得妇人们远比她们的实际年龄看起来衰老。“日本政府要想实现文明开化,首先要改变一般大众的习惯意识,而这点……看起来是那么地困难!”

有趣的是,《纪行》同时提到,在港口城市购物的时候,只要懂得砍价的技巧(就是中国人熟知的那一套),成交价往往只有最初报价的三成。而翻译的伊藤虽然办事挺利索,但到了付钱的时候,他总会偷偷地和店主合谋抬价,以翻倍的价格坑蒙雇主——这是当时的惯例,手段高明的随从甚至能抬价三倍,外国人经常到访的地方则会更高。更令伊莎贝拉气愤的是,一路北上到了函馆碰到马里斯,才知道伊藤之所以拿不出推荐信,是因为他和马里斯的合约尚未结束,以7日元/月的价格被雇佣的伊藤,听说有人愿意出12日元/月的薪酬,就偷偷跑来应聘,弄得马里斯措手不及,伊莎贝拉也尴尬不已。但另一方面雇佣的人力车夫因为喝了脏水病倒了,还特地出门去找替班的人并不肯收取额外的费用;而在爱努人的家里,住宿不需要费用,当伊莎贝拉企图用2.5日元买下屋里的烟袋、烟管和小刀时,主人犹豫半晌表示这三件只要1.1日元就行,他们并没有赚钱的习惯——文明开化究竟该如何评价,实在是个永恒的难题。

 

图:《纪行》插图:(左)爱努人的房屋 (右)爱努人的长老

 

在爱努部落调查的最后,伊莎贝拉如此写道:“东洋的未开化者和西方的文明人处在同一屋檐之下,未开化者经由黄皮肤的伊藤向文明人传授知识,在文明人面前不过是幼儿的伊藤,在这里却是东洋文明的代表者。”这里所体现的西方中心文明观多少让现代读者有些不适,但对伊莎贝拉而言,或许此行也让她对“文明”有了新的认识,又或许成为了她此后在东南亚、中国、朝鲜展开旅行的新动力。

 

(注:《Unbeaten Tracks in Japan》的原著在Kindle上有免费版本)

 

主要参考文献

イザベラバード著、金坂清則訳注《完訳 日本奥地紀行1~4》(東洋文庫、2012-2013

金坂清則イザベラバードと日本の旅》(平凡社、2014

宮本常一イザベラバードの旅:『日本奥地紀行』を読む》(講談社、2014

伊藤久子明治時代の外国人内地旅行問題(《横浜開港資料館紀要192001

増田廣實近代移行期の交通と運輸(岩田書院、2009

 

封面图:Urbino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